近日A策略,丹麦议会以94票赞成,11票反对通过了丹美“防务合作协议”。丹麦政客为了不担“卖国贼”的帽子,以“为防范来自北极方向俄罗斯军事威胁”为幌子,允许美军在格陵兰岛“自由部署、自由进出、独立运行”。
丹麦政府虽没有直接说将格陵兰岛送给美国,但“防务合作协议”的签订等同于把格陵兰岛送给美国。
欧洲真是扶不起的阿斗,特朗普一讹诈,欧洲就双手奉上。“嘴上虽强硬,身体却很诚实”。美国一看丹麦这么上路子,立马将格陵兰岛的军事指挥权由美军欧洲司令部转为美军北方司令部,直接划归美国本土管辖。
格陵兰岛的防务协议,乍一看像是丹麦在捍卫北极的战略利益,实际上却是美国强势推动下的一个地缘政治棋局中的新一步。你不得不感叹,特朗普在这个问题上的“心机”竟然如此精准。当初他一心想买下格陵兰岛,虽然未能如愿,但通过巧妙的外交手腕,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美国不仅在军事上掌控了格陵兰岛,且将其置于更加直接的管辖之下,仿佛是“无形中”完成了一次政治占领。
展开剩余61%丹麦在这里的表现,也让人不禁想问,这个欧洲国家究竟何时变得如此软弱?这些年来,我们经常看到欧洲在面对美国压力时,往往采取的是一个双手抱拳、低头认命的姿态。从特朗普上台后那一波又一波的强硬态度来看,欧洲的“主权”早已被美国在很多层面上逐步蚕食。格陵兰的事件只是一个缩影,不仅仅是军事战略的变化A策略,更是西方世界权力格局变动的一个标志。
这种合作协议的签署,背后展现的正是欧洲国家在与美国的博弈中,逐渐失去主动权的困境。表面上,丹麦以俄罗斯的威胁为借口,设法安抚国内的批评声音,但实质上这不过是对美国军事意图的顺从。更让人唏嘘的是,丹麦似乎已经习惯了“顺从”,它能做到的只是让步,而非争取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这一切是否真的如表面上所看那样?格陵兰岛的防务控制权被移交给美军,背后是否隐藏着美国对全球战略的更大图谋?格陵兰岛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军事前哨,它还涉及资源的开发与能源的控制。对于美国而言,格陵兰无疑是一块价值连城的“宝地”。美国军队能够在岛上独立运行,并且将控制权划归本土指挥,不仅仅意味着它可以在军事上进行更加灵活的部署,还意味着它能够以更加直接的方式把握这个地区的资源和未来的战略格局。
这一切,实质上是美国利用地缘政治矛盾和欧洲的软弱,达成的战略胜利。即便是欧盟的“强硬”立场,也在面对美国的威胁时显得无力,国际合作的“自由”与“独立”似乎在强权面前变得如此虚弱。美国不再需要通过外交谈判或者直接占领的方式来获取战略优势,它通过与欧洲国家的“合作”,将自己的战略目标以几乎无声无息的方式实现。
这件事背后,也不禁让人反思,当前世界的国际秩序究竟还剩下多少“平等”与“公平”?当一个超级大国在全球范围内行使其霸权时,其他国家的“自由”与“主权”是否真的得到了保障?欧洲的这些国家,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似乎总是在重复着相同的历史错误——他们在“谈判桌”上放下姿态,仿佛为了避免矛盾的激化和冲突的爆发,甘愿牺牲自己的战略利益。
欧洲的“软弱”不仅仅体现在格陵兰岛问题上,近年来我们也看到了欧洲在面对美国关税壁垒、军事威胁和经济压力时,屡屡选择屈服。在一场全球化浪潮的背后,欧洲显然迷失了自己的方向,陷入了与美国的紧密合作中,而这种合作的背后是美国一再压迫和主导全球秩序的势头。
格陵兰岛的防务协议不仅意味着美国进一步扩展在北极地区的影响力,更是美国在全球力量博弈中的一枚关键棋子。它展示了美国通过合纵连横的方式,逐步实现了对世界战略资源的掌控。而欧洲,依然是那个“嘴巴硬、身体软”的“阿斗”,在大国博弈中丧失了更多主动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A策略。
发布于:江西省科元网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